首页 > 最新动态 > 国务院批复同意!又一省大批项目来了!陕西、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四川、江西……
最新动态
国务院批复同意!又一省大批项目来了!陕西、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四川、江西……
2024-07-1120

源自 | 陕西/四川/江西/广东/山东/江苏省人民政府等、中国政府网,整理:度川管理研究部,转载请注明!


日前,各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又有新动态

陕西于6月21日正式印发《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全文。

《规划》是对各省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

此前,已有14省正式印发《规划》:

  1. 《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2.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3. 《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4.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5.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6. 《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7. 《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8. 《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9. 《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10. 《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11.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12.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13. 《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14. 《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至此,已有15省正式印文

陕西

《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月3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2024年6月2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规划范围为陕西省行政区域内全部国土空间。规划期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近期目标年2025年。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图

陕西省未来建设方向








构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围绕陕西省交通枢纽节点及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以支撑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西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统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内畅外联、经济高效、安全绿色、整体智治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西安都市圈1小时通勤,关中平原城市群2小时互通,省内地市和主要县城3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2—3小时直达

公路。

大力推进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西安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高速公路环线建设,提高路网衔接转换和迂回连接水平,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干线公路低等级路段提升改造,加速畅通省际公路运输通道,推动城镇过境公路建设。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和村镇布局优化,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图

铁路。

强力推进包海等国家高速铁路通道陕西段建设加速形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序实施能源外运通道建设繁忙线路扩能改造,持续完善普速铁路网推进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网融合,加快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

铁路网布局规划图

航空。

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提升榆林榆阳机场功能,推进府谷、定边、华山、商洛等支线机场建设。统筹考虑通用航空发展需求与基础条件,保障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公益需要,推动通用机场建设,基本实现通航服务县县覆盖。

水运。

围绕区域港口布局,构建汉江、渭河、黄河为骨架,丹江、嘉陵江等河流为支撑的航道体系。

邮政快递。

打造西安(咸阳)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提升宝鸡、榆林、安康、汉中等邮政快递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渭南、延安、商洛、铜川等邮政快递节点,形成覆盖陕西省的邮政快递网络体系。

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核心,建设西安国际铁路枢纽和场站、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及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打造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榆林、宝鸡、安康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效联通,增强区域性枢纽的集聚能力,完善枢纽物流功能。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多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加快物流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

强化联通周边省份交通大通道建设。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围绕建设大能力主通道和衔接国际运输通道,强化与周边省市交通基础设施连通,加快铁路、公路与港口、园区连接线建设,构建陆海联运、空铁联运、中欧班列等有机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和物流大通道。推进西安—包头、西安—十堰、西安—重庆等高速铁路兰州(定西)—平凉—庆阳—黄陵等铁路建设,形成覆盖广泛、辐射周边的铁路网,着力构建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国家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交通走廊,进一步增强陕西连通西南西北地区的运输能力。








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按照“东引黄河、南调汉水”的引调水格局,推进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和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构筑互联互通、丰枯调剂、空间均衡的现代水网。

陕北地区。

建设榆林黄河东线引水、盐环定扬黄定边供水扩建等工程,推进论证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王圪堵至靖边引水、白龙江引水(延安段)、古贤陕西供水、王瑶水库扩容、永宁水库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提高城市及工业园区供水能力。

连通锦界煤矿疏干水、秃尾河水系,增强红碱淖生态补水能力。推进蒋家窑则、雷河咀、龙安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调蓄洪水资源,促进无定河、延河下游生态补水。

关中地区。

持续推进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提高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渭河沿岸城市及周边城镇、工业园区供水能力。建设东庄水库供水工程,提高铜川、富平、西咸等区域供水能力。推进麟游普化水库、咸阳响石潭水库、铜川雷塬水库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提高周边城镇及工业园区供水能力。

推进千阳冯坊河水库、渭南北洛河引干入支、洛惠渠龙首坝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高灌溉保障能力。推进宝鸡峡、冯家山水库、泾惠渠、东雷一期抽黄、东雷二期抽黄、洛惠渠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善交口、洛惠渠灌区及二华夹槽地区排灌体系。结合重点水源及输配水工程建设,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新建、改造一批现代化灌区

推进通关河水库、银洞峡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补充渭河干流生态用水。推进论证泾惠渠灌区河系连通、引洛济石等工程,实施石川河生态补水,恢复河流水生态。建设富平地下水库等地下调蓄工程

陕南地区。

推进论证引嘉入汉和焦岩水库等工程,向城镇及工业园区供水。建设恒河水库,推进论证双营水库工程,向月河生态补水并兼顾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水。

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建设引汉济渭、黄河引水、东庄水库等工程,加快推进论证引嘉入汉、白龙江引水等重大水源工程,提升水资源时空调节和循环保障能力。实施关中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强陕北地区农业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

持续推进城镇输配水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提质增效,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供水工程。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保障用水安全。加强地表水、地下水联控联调,因地制宜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实施地表水源替代地下水源,逐步将关中平原地下水作为战略储备水源。到2035年,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

合理配置水资源。

加快实施黄河引水工程,推进论证白龙江引水工程(延安段),保障陕北城镇和能源化工基地用水,将矿井疏干水纳入工业应急备用水源,优先配置工业、生态用水。








强化重要能源保障
保障传统能源供给。

加大陕北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勘探开发,建设陕北、黄陇、神东大型煤炭基地,稳步推进煤炭增产。推进煤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广无煤柱开采、充填开采、保水采煤等开采技术,建设榆林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勘探开发富县、宜君、旬邑、彬长等新油区,加大致密油和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推进陕北安塞、靖安等老油区扩边精细勘探,稳定原油产量。

推进靖边、延安、榆神气田等老气区及新层系精细勘探开发持续推进陕北地区致密砂岩气、延长探区陆相页岩气、镇巴—南郑区块页岩气和吴堡、铜川、韩城等区块煤层气等勘探开发,扩大天然气产量。

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能源清洁化。

优化电源空间布局,“先立后改”推动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建设陕北长城沿线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鼓励利用采煤沉陷区废弃土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梯级开发汉江干流、黄河北干流水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稳妥开发关中地热资源,有序开发生物质能。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模式,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加强城镇热源建设,提高集中供热覆盖率。

推进集中供热清洁化改造。鼓励城市周边电厂热电联产向城市供热,对现有燃煤集中供热站实施清洁化改造。统筹利用钢铁、化工、建材等企业余热资源,保障城镇和工业园区供热。

优化能源网络体系。

统筹建设省内骨干网架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陕北—关中第三通道、关中—安康、关中—汉中和陕南环网等750千伏输电工程新建750千伏西安东、西安西、西咸、蒲白、大保当、夏州西(靖边)和汉中东等变电站,满足负荷增长及新能源汇集送出需求。远期建设北—关中750千伏第四通道,满足陕北—关中远景电力输送需求,形成“四纵二环网一延伸”的骨干输电网架

优化中心城区及重点园区330千伏变电站及电网布局,保障中心城市和城乡区域可靠供电。建设陕北—湖北、陕西—河南、陕北—安徽等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预留陇东—山东、宁夏—湖南等跨区输电通道过境廊道和清洁能源基地电力外送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保障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优化完善油气管网,加大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建设,促进省属、国家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城镇燃气管网,形成以西安、榆林为中心,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干支互通的天然气输配骨干网络格局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保障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支持高水平建设陕西省5G、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集群,搭建行业、跨领域和若干个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构筑卫星互联网,完善升级陕西北斗基准站系统,逐步部署卫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铜川卫星互联网工程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促进互联网应用升级。优化国家超算西安中心、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陕西空天超算中心、沣东新城智能计算中心和宝鸡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等新一代算力设施布局全面推进实景三维陕西建设,完善陕西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空间保障。

保障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推动水务、燃气等市政设施智慧化改造,加快推进道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设施智能化升级。稳步开展数字化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和储能网络

保障高水平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陕西省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防控。

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推进高风险区的居民点搬迁避让,从源头上防灾减灾。

抗震防灾。加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提升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促进地震监测站网升级换代等工程建设。强化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开展大震危险源探查,加强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地震灾害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定期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对抗震能力不足的房屋设施开展抗震加固,提升城镇地震安全韧性。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烈度要求,陕南和关中地震灾害风险较高区域,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防范,统筹城市公园、广场、体育场等公共开敞空间与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保障生命线系统安全。

防洪排涝。完善河流防洪治理体系,加强黄河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段综合治理,推进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嘉陵江等黄河与长江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推进延安、榆林城区和子洲、绥德、旬阳、略阳、洛南等县城的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实施渭河宝鸡市区段堤防加固及生态治理工程除险加固林皋、魏家岔、观音河、李家梁、河口庙、桃曲坡、沋河等7座中型水库与红旗、会清、团结等300多座小型水库。加快交口灌区、卤泊滩、大荔盐池洼、朝邑内滩、沙苑、渭河下游沿岸重度涝片汉滨区、南郑区等重点涝区治理

建设安全韧性城镇。

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江河湖堤防达标建设,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库、蓄滞洪区以及山洪防治设施建设。推进重大水源和引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提高抗旱供水水源保障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生命线系统的安全韧性。以保障生命线安全为目标,优化供水、排水、能源、通信、医疗卫生和其他物资供应等基础设施布局,加强救灾物资和装备储备,建设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合理布局防灾抗灾救灾通道协同铁路、航空、公路和城市干道,重点保障区域疏散救援通道畅通,提升各类突发事件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

按照“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的原则,加强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升县级医院传染病监测和诊治能力。重点加强省级重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建设陕西省公共卫生中心和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2个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以及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现代化水平。








统筹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优化线性基础设施廊道布局。

重点在渭河、汉丹江、延河、无定河等沿岸地区的交通线路、高压输电线网、油气及供水管道等线性基础设施密集分布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廊道。其他线性基础设施密集分布的城镇,要因地制宜确定基础设施廊道布局








共谋省际深度合作
加强周边城市群合作联动。

落实国家区域协同战略,推进包海、连霍大通道建设,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协调联动,增强产业协作,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打造引领西北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积极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探索推动建立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原城市群合作机制。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与沿黄省份在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协同推进黄河及其支流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统筹水资源分配利用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

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经济协作,持续推进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协同推进黄河干流和汾渭两大支流保护治理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岸滩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

推动西安、渭南、洛阳、郑州等城市产业互动和要素流通,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加强陕甘宁蒙晋跨区域合作,协同推进长城沿线土地荒漠化治理、能源基地建设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共推省域协同发展和保护
推动三大区域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加强三大区域资源统筹、要素流动、发展协作,促进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发挥科教优势,加强关中各市(区)与西安产业协作配套,促进关中产业布局一体化,提升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辐射带动陕北转型升级发展和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延伸,建设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统筹区域国土综合整治。

加强黄河流域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陕北长城沿线防风固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国土绿化。渭河、延河、无定河等河流要按照上下游统筹、干支协同、水岸联动、系统治理原则,开展水资源利用、河道整治、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陕南汉江流域要统筹协调引汉济渭、引嘉济汉和大中型水库、城镇引提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协调推进干支流堤防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提高流域供水和防洪排涝能力。

深入推进西咸一体化和富阎一体化。

加强西安、咸阳和西咸新区协调发展,一体谋划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道路等建设统筹产业发展布局、水源和能源保障、大遗址保护、重要市政设施等重大事项,加强资源整合和制度设计,强化规划协同与功能衔接。富平县、阎良区要以军民融合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园区共建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系统推进产业发展集聚、生态环境共治,促进一体化发展。








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高水平开放枢纽。

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促进西安国际港务区提质,推进宝鸡港务区建设,加快建设新筑、阳平铁路物流基地和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完善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建设西安—咸阳临空经济带。推动陆港、空港平台对接,资源共享,提升陕西省对外开放设施支撑能力。

建设高标准开放合作平台。

深入推进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协同创新区建设,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及国家赋予的各类开放合作示范试点为载体,深化国际合作。加快省内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各类开放平台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陕南、陕北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农业、教育科研、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构建“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图

一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以陇海交通干线为主轴、西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平原网络化发展区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两屏:

秦巴山地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秦巴山地生态屏障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西安和渭南等6市,是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主要涉及延安、榆林、铜川和渭南等4市,是国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组成部分,承担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三轴:

包茂高速沿线发展轴、陕北长城沿线发展轴、陕南十天高速和汉江沿线发展轴。

包茂高速沿线发展轴:包括榆林、延安、铜川、西安、商洛、安康等包茂高速沿线地区,是关中平原城市群辐射带动陕北、陕南发展的轴线。

陕北长城沿线发展轴:包括榆林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和府谷等6县(市、区),是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产业集聚区和陕北城镇发展密集区,也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南十天高速和汉江沿线发展轴:包括安康白河、旬阳、汉滨、汉阴和石泉等5县(市、区),汉中西乡、洋县、城固、汉台、勉县和略阳等6县(区),是秦巴山区人口相对集聚、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的发展轴。

四区:

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黄土高原旱作区、关中灌区和汉江河谷盆地四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是陕西省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和小杂粮的主要生产区。

五带: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带、黄土高原果畜产业带、关中现代农业产业带、陇海铁路沿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陕南绿色循环产业带,是陕西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构建“一群一圈四极六城多镇”的城镇空间格局。

城市化地区格局优化图

一群: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

一圈: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咸阳中心城区,渭南中心城区、铜川中心城区、杨凌示范区等共同组成的西安都市圈,是陕西省发展的核心区域。

四极:榆林、宝鸡、渭南和汉中等4个区域中心城市,是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六城:铜川、延安、安康、商洛、杨凌示范区和韩城等6个市域中心城市,是带动市域发展的中心。

多镇:县城(市)和重点镇,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以西安(含西咸新区)、咸阳为重点,整合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高铁网、公路网、航空网、信息网建设,加快构建城市群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内部快速交通网络,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完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与长江中游、中原、山西中部、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联动发展,建立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对接机制,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

建设西安都市圈。

围绕“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完善核心区城市功能。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强化科教服务功能。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平台经济等,提升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依托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升开放交流服务功能,增强枢纽服务能力。

加强富平—阎良、高陵—泾河新城—三原、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临渭—华州、耀州、杨凌—武功—周至、乾县—礼泉等外围组团发展,完善组团城市功能,承接核心区功能外溢,促进职住平衡,有效疏解核心区人口和产业。

推进都市圈同城化,贯通、加密城际快速公路网,推进西安都市圈内各层次道路交通有效衔接转换,实现城际公路市政化和城际客运公交化。建设关中城际铁路网推动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等多网融合发展推进西安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产业园区延伸,建设快捷通勤交通系统。完善空港综合交通配套,形成一体化高效立体交通网络。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培育区域增长极。

建设榆林、宝鸡、渭南和汉中4个区域中心城市,促进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联动、优质公共服务和就业功能区域化发展,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形态和中心城区带动、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协同治理、设施共建共享的城镇圈。

壮大市域中心城市。

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化发展空间,壮大铜川、延安、安康、商洛、杨凌示范区和韩城6个市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合理利用城镇地下空间。

开展地下基础设施调查和地质环境普查。根据城市地下空间特点和发展需求,统筹地下管线(管廊)、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停车场、人民防空工程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合城市地形特征和跨路、跨河、穿山联系的要求,合理布局交通涵道、地下商业设施和仓储设施等。

西安和咸阳要加强人流集中区地铁枢纽、地下步行系统、地下停车场与地面公交枢纽、商业网点、人民防空工程等协同建设,促进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开发。人口密集区的老城区和城市新区核心地段,要推进建设系统化、网络化的城市地下空间系统

宝鸡、渭南、铜川、安康、汉中、榆林、延安等城市要以公共地下停车场建设为重点,适度开发符合人民防空要求的地下商业设施

小城市、县城及重点镇要根据城镇建设需求和人民防空建设要求,统筹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等

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共132页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pdf 

四川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2024年4月1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川府发〔2024〕8号)。

规划范围为四川省全域,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川省未来建设方向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

以交通强省建设为引领,服务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构建以“四向八廊五枢纽”为主骨架的安全、开放、节约、高效、通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着力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打造统筹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动陆路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民航和内河水运发展。

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构建东西畅达、南北贯通、陆海互济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突出南向加快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珙县至叙永铁路、大村至遵义铁路畅通成都至北部湾最近出海货运大通道,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通道辐射范围;

加快建设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扩能改造工程,规划研究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工程打通经云南至东盟的普速铁路大通道

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推动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前期工作,研究论证宜西高铁、泸遵高铁研究预留宜西攀高铁廊道打通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滇西地区的高速铁路大通道,规划研究广安至涪陵铁路,强化区域通道衔接;

加快实施G4216宜宾至攀枝花、宜宾至威信、G7611西昌至昭通、G7611西昌至香格里拉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川黔粤桂和川滇高速公路走廊,提升至东南亚、南亚的国际货运能力。

提升东向加快建设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构建南北沿江高速铁路大通道;推动广元至巴中、达州至万州铁路扩能改造前期工作,畅通西北地区经川东北至长江经济带的铁水联运通道;提高长江航道及其主要支流川境段等级,加快实施开江至梁平、达州至万州、G42南充至成都扩容、G85G76成渝扩容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开辟广元经达州至万州港铁水联运新通道;构筑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实现与沿海地区多方式、多通道高速连接。

扩大北向加快建设成都至兰州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加快构建通往西北地区的快速铁路大通道;加快建设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开辟北向客运新通道;开工建设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畅通连接京津冀的高速铁路大通道;加快实施G5广元至绵阳扩容、绵阳至巴中、G8513九寨沟至绵阳、镇巴至广安等高速公路建设;对接京津冀,积极参与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建设。

深化西向加快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服务西藏方向客货运输需求;研究论证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效衔接;打通川甘青、川藏走廊,形成西向至西藏、青海、新疆大通道,提高国家战略通道保障能力。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强化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打造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攀枝花、广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南充—遂宁—广安、内江—自贡、绵阳、乐山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一主四辅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强化提升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德阳参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支持自贡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建设成都、遂宁、达州、泸州、攀枝花等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宜宾、自贡、内江、广元、南充、乐山、绵阳区域物流枢纽

建设以泸州、宜宾、乐山、广元、南充、广安为主要节点的长江水运物流网络

推动陆路交通网络化建设。

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契机,加快构建多层次铁路网络,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实现成渝两市一小时畅达、成渝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成都都市圈内一小时通勤。

开工建设绵阳至遂宁至内江铁路、成都外环铁路;研究论证南充至广安铁路、重庆至遂宁铁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研究论证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充分利用既有高铁通道资源实现成渝地区网络化城际交通组织。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网“四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有关线路建设,有序推进旅游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铁路公交化运营。聚焦“同城同网”目标,构建互联互通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强化道路交通联系,打造一小时道路交通圈。

加快成渝间大容量快速通道建设,扩容改造成乐、成渝、成绵、遂渝、泸渝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推动高原山区高速(化)公路县级节点覆盖规划形成“20射13纵13横4环多联”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国省道提档升级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强化干线公路网联通,完善农村公路网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精准补齐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短板。

严格控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交通增量布局,加强交通项目生态化选线,支持既有设施改造升级。在不改变高速公路土地性质的情况下,鼓励依托服务区等发展物流仓储、交旅融合等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功能业务。

加快发展民航和内河航运。

统筹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完善全省“干支结合、客货并举”机场网络布局,全力推进成都双枢纽机场建设,打造引领西部民航发展的国际航空枢纽,稳步推进改扩建、迁建和新建支线机场与重庆合力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

鼓励川西北与攀西地区创新机场组织模式,推动主要支线机场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形成“轴辐式”组织模式,重点满足旅游客流组织和战略保障功能,提升川西北、攀西地区支线机场至成都航线通达能力。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川西北、攀西五大通用机场群体系。

全面提升四川内河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客货运吞吐能力,完善港口间协调发展机制,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打通南向、东向货运铁路通道,优化货运结构,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和货运铁路主体作用,协同重庆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五纵五横”主水网骨架,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建成蓬溪船山灌区工程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亭子口灌区一期、大桥水库灌区二期等工程加快推进罐子坝水库及供水、向家坝灌区二期等工程前期工作,实施都江堰、玉溪河、青衣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成李家岩水库、红鱼洞水库及灌区、沉水水库等大中型工程,加快龙塘水库及灌区、两河口水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大中型水源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乡村水务建设、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推进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建成土溪口、黄石盘水库,加快江家口、固军、青峪口、米市等水库工程建设开展高桥、兰草、高景关、金花寺等大中型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化成等大中型病险水库(闸)和小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

加快建设能源输配设施
推动电网提档升级。

结合“三江”水电基地外送和省内用电需求,统筹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建设,建成雅砻江中游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至湖北多能互补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

研究规划与西北电网联接第二通道,预留西南大型水电基地及西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电力外送等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条件。重点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增强甘孜、阿坝特高压交流站电力汇集能力,缓解川西水电送至成都等负荷中心通道瓶颈制约,规划攀西电网至省内负荷中心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结合特高压交流布点,完善四川电网500千伏主网架,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主网结构,整体提高四川电网对新型电力系统的适应性和供电保障能力。

完善油气输配系统。

围绕主要产气区、消费区和薄弱区,统筹优化管网布局,构建供应稳定、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天然气输配系统。推进川气东送二线(四川段)、威远和泸州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工程、攀枝花—凉山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推进牟家坪、老翁场等储气库建设,进一步完善达州、雅安、乐山、泸州、巴中等末端区域供气管网。

完善输油管道网络,研究论证滇油入川干线管道(曲靖—昭通—宜宾段)、楚雄—攀枝花—凉山管道和陕油入川管道,合理预留空间。

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水风光气氢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依托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非实时计算数据中心,融入“东数西算”战略格局。科学有序开发水电,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重点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大中型水电站,推进白鹤滩、苏洼龙、两河口、双江口等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拉哇、卡拉等水电站开工建设旭龙、孟底沟、枕头坝二级等水电站

加快风光新能源开发重点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设,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水解制氢,支持成都、攀枝花、自贡等氢能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氢燃料电池多场景应用,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科学布局建设抽水蓄能项目。积极开展地热能资源详查与评价,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试点推进成都平原浅层地热能应用,因地制宜在川西等高温地热资源丰富地区规划建设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

强化川渝全方位协同合作
建立多层次、均等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服务网络,共同提升城乡宜居空间品质。统筹布局“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三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成都-重庆中心城区重点承接国际级、国家级两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市(组团)和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建设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基地、重点高校、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构建城际一小时生活圈,共建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重大设施跨界对接,建设一体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全面建成设施互联互通、运行智能安全、服务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更加安全、清洁和高效的区域物流运输体系。共同推进成达万高铁、渝昆高铁、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开工建设西渝高铁。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构建成渝地区高效便捷交通网。

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于一体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实现成渝双核间1小时通达,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双核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小时通达。推动成渝、遂渝高速公路扩容,加快乐山经资中至铜梁、自贡至永川高速公路建设

加快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协同推进跨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统筹建设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及输配工程,加快推进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项目建设

促进双圈互动,协同保护涪江流域,重点完善毗邻地区城际和市域铁路建设,加快渝广、遂潼和大足一安岳等快速通道建设,共建川渝高竹新区、遂宁潼南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示范区。

加强与滇黔陕甘青藏等周边省区空间协调

与云南的空间协调。增强与滇中城市群的协同,协同推进铁路、公路网规划建设及两省出省通道对接,加快渝昆高铁、金沙江高等级航道重点项目建设,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与贵州的空间协调。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点协调推进隆黄铁路建设

与陕西的空间协调。联合重点推进西渝高铁、汉巴南铁路、京昆高速汉中至广元段扩容项目建设,研究论证成都至巴中至安康高铁,研究预留川陕重大交通廊道。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合作发展,联手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和沿西成高铁科创大走廊,共建西部创新发展高地。

与甘肃的空间协调。构建成兰新交通走廊,形成西南地区联通中亚的战略通道。共同推进绵阳至陇南高速公路、S19青岳高速公路(青川至文县段)建设

与青海的空间协调。共同推进马尔康至青海久治高速公路建设,研究论证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及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强川青沿线旅游交通线建设。

与西藏的空间协调。共同推进川藏铁路建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协调,加强川藏沿线旅游交通线建设。

推动省内重点区域空间协同发展

优化成都都市圈一体化空间布局。构建“两轴”,完善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打造“三带”,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优先支持四川天府新区一体化区域、省级成都东部新区一体化区域、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德阳市中心城区、眉山市中心城区、资阳市中心城区等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全面提升综合功能。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滚动推进打通邻界地区“断头路”“瓶颈路”。协同打造都市圈内河航运体系。

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引导宜宾、泸州中心城区沿江有序拓展、空间联动,建设城际轨道,织补城市快速路网,提升宜宾、泸州中心城市发展能级,高质量建设宜宾三江新区,有序推进泸州泸东新城建设。协作加强长江岸线保护与管控,科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宜宾港与泸州港深度融合、高效集约发展。

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建设。成达万高铁、达万直线快速通道、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达万直线高速等重大交通通道为依托,提升东向达州-开江-万州段的出川大通道综合运输通行能力。打造达万铁水联运港,构建蓉达万物流大通道,提升交通联运能力。

推进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加强内自走廊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联系。积极推动两市共建支线机场,远期考虑布局双城快速轨道交通。


查看四川原文:《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广东省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1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规划》对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是一定时期内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省级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和市县等下位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

《规划》范围涵盖广东陆域行政管辖范围及省管辖海域范围。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未来建设方向

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
三横:

1.沿海通道:自福建进入广东,经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珠海、阳江、茂名、湛江,至广西。

2.沪广-西江通道:自福建进入广东,经梅州、河源、广州、佛山、肇庆、云浮,至广西。

3.汕昆横向通道:粤北生态发展区横向通道,经河源、韶关、清远,至广西。

六纵:

1.京港澳通道:自湖南进入广东,经韶关、清远、广州、东莞、深圳、佛山、江门、中山、珠海,至香港、澳门。

2.京深港通道:自江西进入广东,经河源、惠州、东莞、深圳,至香港、澳门。

3.粤贵川通道:起自粤港澳大湾区,经珠海、中山、江门、广州、佛山、肇庆,至广西,连接成都。

4.粤湘渝通道:起自粤港澳大湾区,经珠海、中山、江门、广州、佛山、清远,至湖南,连接重庆。

5.二湛通道:自广西进入广东,经湛江,连接海南自由贸易港。

6.粤东北上通道:起自汕潮揭地区,经汕头、潮州、揭阳、梅州,至江西。

两联:

1.汕尾北上通道:经汕尾、河源。

2.粤西北上通道:经湛江、茂名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水资源配置工程

依托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主要河流,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推进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工程等项目前期论证,与东深供水工程一起,构建“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持续推进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广州市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潮州市引韩济饶供水工程、韶关市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深汕合作区引水工程、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深圳东江取水口上移工程、澳门珠海水资源保障工程、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粤东灌区等项目建设,加强湛江雷州半岛、韶关南雄盆地等新建大型灌区前期论证等项目建设。

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明溪水库、河源市九潭水库、肇庆市西江大湾水库、阳江市龙门水库等大型水库建设。

2.防洪提升工程

加快实施韩江高陂水利枢纽、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滞洪区、思贤滘与天河南华生态控导工程等流域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纳入国家规划的集雨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的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项目建设任务。

推进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东江干流治理工程、韩江干流治理工程、北江干流治理工程、鉴江干流治理工程等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建设,实施生态海堤建设工程,推进雷州半岛海堤加固工程、惠州市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漠阳江出海口综合整治工程等区域防洪排涝工程。

开展省主要江河临时蓄滞洪区、珠江三角洲河口整治工程等前期论证。

能源保障重点工程

1.电厂及配套工程

推动惠州、陆丰、廉江、岭澳、台山核电项目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建设,加快湛江、阳江、江门、珠海、惠州、汕尾、汕头、揭阳、潮州等市海上风电场开发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建设,建设粤东和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加快陆丰甲湖湾电厂3、4号,华润电力海丰电厂3、4号机组,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项目,华能海门电厂5、6号机组,茂名博贺电厂3、4号机组,粤电惠来电厂5、6号机组,国能清远电厂二期,华厦阳西电厂二期7、8号机组,湛江京信东海岛电厂二期等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的支撑性调节性兜底保障清洁煤电项目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建设。

2.输变电工程

建设广州傍海(番南)、广州南洲(海珠)、深圳中部、深圳皇岗、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佛山雄伟、云浮云城、阳江高新、东莞滨海(沙角)、肇庆德庆、韶关始兴、韶关乐昌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珠西南外环配套线路工程、粤西网架优化工程(二期)、五邑-雄伟、穗东水乡线路改造、狮洋-沙角电厂线路增容改造、楚庭第二电源通道500千伏线路工程、珠西南点对网送电通道改造、深汕至现代(皇岗)线路工程、穗东换流站网架完善工程、500千伏茂名至德庆线路工程、500千伏德庆至西江线路工程、粤东送深点对网通道线路。推进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直流工程及配套受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落点交流配套输变电工程。

3.油气接收存储及管网建设工程

稳步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建设茂名-阳江、惠州-海丰干线、穗莞干线、珠中江干线、琼粤天然气管线等天然气主干管网工程。推进潮州华瀛、惠州、粤东等LNG接收站新建扩建及外输管道建设,建设华丰LNG储配站(二程接卸)、闽粤经济合作区LNG储配站(二程接卸)、阳江LNG调峰储备站(二程接卸)等。重点建设惠州-韶关成品油管线、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互联互通工程、博贺新港-茂名石化原油成品油管道、粤闽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二期项目(广东段)等项目建设。

能源储备重点工程

积极推动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二程接卸)、深圳天然气储备和调峰库(二程接卸)、阳江LNG调峰储气库(二程接卸)、潮州闽粤经济合作区LNG储配站(二程接卸)的建设。审慎推进粤西LNG接收站前期工作,为“十五五”及后续做好项目储备。

建设茂名、惠州、揭阳、湛江等原油加工和储备基地。

推动珠海国能煤炭储运中心、湛江港、阳江港、国能台山电厂等码头泊位及燃煤电厂储煤设施建设。

建设云浮水源山、肇庆浪江、汕尾三江口、惠州中洞、河源岑田、梅州二期、阳江二期、茂名电白、韶关新丰、潮州青麻园等抽水蓄能电站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

构建“一核两极多支点”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一核”即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深化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广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一体化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两极”即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撑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一体化发展,提升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发展能级,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即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增强北部生态发展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形成融湾发展、适度集聚、协调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建设联动发展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 引导重点发展平台、科技创新节点沿重要交通廊道集中布局,强化轴带支撑作用。

  • 完善高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支持各功能节点差异化发展,促进跨界地区空间协调布局,强化都市圈核心区、都会区、外围地区的联动,形成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

  • 推动广州、深圳立足“双区”建设全局谋划国土空间布局,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放大核心引擎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

  • 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为依托,强化广州、深圳两市核心区之间的直联直通,以城际地铁、市域快线等中距离大运量轨道交通加强核心区与广深发展轴带上各功能节点之间互联互通。

  • 支持两市协同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共同推动大湾区建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集中资源打造“黄金内湾”。

  • 统筹推进环珠江口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跨海通道布局建设,促进相邻城市轨道系统“多网融合”,形成环珠江口多层次的同城化交通廊道网络。

建设协同一体的都市圈。

  • 支持建设广州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建设,加强广州与肇庆、云浮、韶关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 支持建设多中心网络化的深圳都市圈,强化深圳作为科创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强深莞惠跨界协同,强化深圳对汕尾、河源等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支撑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支撑“双循环”的陆海大通道,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01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

  • 建设面向东南亚、欧洲、远东地区的国际陆路大通道,加快推进川贵广-港澳-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广州国际港公铁联运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深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东莞常平铁路进出口货物装卸点建设,支持湛江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海铁联运效能,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

  • 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体系建设,以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江海直达等为重点,构建立足粤港澳、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水上物流大通道

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 强化资源要素支撑,积极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 加强对广东自贸试验区的空间保障,积极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

  • 大力发展特色合作平台,加快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以及东莞、中山、肇庆等地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

打造一批国际科创产业合作高地。

  • 高水平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重点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广东(湛江)奋勇东盟产业园、中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创新孵化中心、联合实验室或技术转移中心。

搭建“读懂中国”的人文交流平台。

  • 规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体设施,推进会议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为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和重大赛事场馆建设做好空间预留和保障。

02

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推进区域间融合发展、协同共享。

  • 着眼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完善东联闽浙沿海城市群、西接北部湾城市群、北通长江中游城市群、南衔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际交通网络强化与国家重要城市群间的多通道布局,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重要城市群及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物流枢纽的联系,保障南部海洋经济圈与内陆腹地交通网络提升能级的用地用海需求,构建深度融合、协同共享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广东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共同推动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 加强产业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等建设,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等省际平台建设,支持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 加快建设干支衔接、区域成网、江海贯通的珠江黄金水道,推动珠江水运安全高效发展。

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

  • 发挥湛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大国家战略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作用,支持湛江、茂名积极参与和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联动走廊。

  • 加快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支持湛江联动海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携手共建琼州海峡经济合作区。

推动与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

  • 支持湛江、茂名、阳江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共建、资源整合和产业协调发展。

  • 推动湛江-北海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粤琼(徐闻)特别合作区等建设

  • 加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通联系,推进南宁-湛江、贺州-连山、韶关-贺州、博白-高州、昭平-广宁、北流-化州、玉林-信宜等跨省高速公路和南宁-玉林-深圳、柳州-梧州-广州、合浦-湛江、岑溪-罗定、岑溪-茂名等跨省铁路项目建设

  • 充分发挥湛江作为陆海联动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的作用,完善“北拓南联”通道网络,带动粤西地区全面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促进粤闽浙沿海城市群联动发展。

  • 充分发挥汕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重要连接点作用,支持汕潮揭和梅州积极参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合作发展海洋经济,共建海洋经济示范区。

  • 依托厦深铁路及沿海高铁,推动汕潮揭地区与深圳、厦门及沿线沿海城市产业资源的梯次布局和高效配置,支持汕头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深圳、厦门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引领带动粤东地区协同发展。

  • 加快推进漳汕铁路规划建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闽粤经济合作区产业合作水平,推动重大项目优先落地,促进省际合作和区域联动发展。

03

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

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作联动。

  • 进一步发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广州、深圳与汕头、湛江深度协作,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构建形成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引领,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发展,带动全省城乡互补、深度融合的空间格局。

  • 充分发挥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推动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产业衔接联动、城市“串珠成链”,整合沿海地区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资源,实现沿海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

  • 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城市等加快振兴发展,支持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

加强“一核一带一区”交通联系。

  • 强化沿海经济带大通道大枢纽建设,重点加强珠江口跨江通道及沿海地区高快速铁路建设,完善北部生态发展区至沿海经济带运输通道布局,保障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陆路2小时通达,粤东、粤西、粤北之间陆路3小时通达,支撑“一核一带一区”多向对流发展,增强珠三角核心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 进一步谋划北部生态发展区东西向高快速铁路通道布局,补齐北部地区横向交通联络的短板,完善各市重点功能区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顺畅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城际、市域、农村道路微循环,实现相邻城市1小时互相通达主城区。

搭建产业协作和要素对流平台。

  • 鼓励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合作共建产业平台,重点支持韶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河源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梅州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云浮氢能和金属智造产业基地、汕尾陆丰沿海新型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带等平台建设

  • 推动东西两翼企业在珠三角设置总部与研发中心,实现“逆向孵化”“逆向创新”。

04

加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保障

强化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物流网络支撑。

  • 围绕产业空间布局,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相关集疏运网络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 支持县域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畅通区域间、城乡间流通网络,促进高效通达国内国际市场。

查看广东全文: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大批项目来了!必须严格执行

山东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1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本规划范围为山东省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包括陆域国土和省管辖海域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未来建设方向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贯彻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统筹融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01
“四横五纵沿黄达海”网络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四横”综合运输通道

1.鲁北通道,起自东营,经滨州、济南,至德州,横贯全省北部,是环渤海地区重要通道。

2.济青通道,起自青岛,经潍坊、淄博、济南,至聊城,是国家京藏走廊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西宁、拉萨路径的组成部分,横贯全省中部,东向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连通华北地区,并延伸至西部腹地,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

3.鲁中通道,起自青岛,经潍坊、淄博、济南、泰安,至聊城,是全省连接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是晋中、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

4.鲁南通道,起自日照,经临沂、枣庄、济宁,至菏泽,横贯全省南部,对外连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是连通黄河流域和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

五纵”综合运输通道

1.沿海通道,起自滨州,经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至日照,是国家京哈走廊沈阳经大连至青岛支线、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天津港、上海港沿海海上路径的组成部分,串联海洋强省建设主阵地,是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2.京沪辅助通道,起自滨州,经东营、潍坊、日照,至临沂,是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北京、天津、潍坊、淮安、上海路径的组成部分,是全省北连京津冀、南通长三角的重要通道。

3.滨临通道,起自滨州,经淄博、莱芜,至临沂,纵贯全省中部,对外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华北、华东沿海地区南北纵向的重要通道。

4.京沪通道,起自德州,经济南、泰安、济宁,至枣庄,是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北京、天津、沧州、济南、蚌埠、上海路径的组成部分,纵贯全省中西部,是与京津冀、长三角连通的主要通道。

5.京九通道,起自德州,经聊城、济宁,至菏泽,是国家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北京、雄安、衡水、阜阳、九江、赣州、香港(澳门)路径的组成部分,纵贯全省西部,连接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省西部地区连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沿黄达海”综合运输通道

沿黄达海通道,起自东营,经滨州、淄博、济南、德州、聊城、泰安、济宁,至菏泽,连通中原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02
“八纵六横”高速(城际)铁路网布局方案
八纵

纵一:青荣城际铁路、青盐铁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莱阳至蓬莱铁路

纵二:青岛至平度至莱州铁路、青岛至日照至盐城高铁

纵三: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潍坊至宿迁段、日照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

纵四:滨州(东营)至淄博至莱芜至临沂铁路、临沂至连云港铁路、淄博至东营铁路、济南至莱芜高铁

纵五:石济客专、济枣高铁、枣庄至新沂(徐州)铁路、济南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联络线济南至商河段

纵六:京沪高铁、德州至沧州铁路、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

纵七:济南至济宁铁路、济宁至徐州铁路、梁山至济宁至商丘(徐州)铁路

纵八:京雄商高铁山东段、德州至聊城铁路

六横

横一:潍烟高铁、德州至商河铁路、济南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联络线商河至滨州段

横二:济青高铁、济郑高铁山东段、潍莱高铁、莱西至荣成铁路、莱荣高铁海阳-烟台方向联络线、黄台联络线

横三:胶济客专、济南(长清)至邢台铁路

横四:青岛至京沪辅助通道至莱芜至泰安至聊城铁路、聊城至邯郸铁路

横五:鲁南高铁日照至临沂至曲阜段、曲阜至菏泽至兰考段、菏泽至新乡铁路

横六:临沂至枣庄、太原至菏泽至徐州铁路

03
“十二纵八横十一射”高速公路网布局方案

十二纵:烟台-青岛、烟台-日照、新河-董家口、潍坊-日照、无棣-临沭、沾化-临沂、无棣-台儿庄、庆云-枣庄、乐陵-临沂、德州-枣庄、德州-单县、德州-曹县

八横:威海-德州、青岛-武城、青岛-夏津、威海-曹县、青岛-聊城、董家口-梁山、日照-兰考、日照-东明十一射:济南-东营、济南-高青、济南-潍坊、济南-泰安、济南-微山、济南-鱼台、济南-曹县、济南-阳谷、济南-冠县、济南-临清、济南-宁津

联络线:牟平-莱州、烟台-海阳、蓬莱-海阳、龙口-青岛、莱州-青岛、滨州-东营-潍坊、济南绕城二环线、高唐-临清、临清-濮阳、沂源-莱芜、平邑-鄄城、蒙阴-邳州、泰安-新泰、濮阳-阳新、单县-曹县、菏泽-宝鸡、微山联络线、台儿庄联络线、桓台联络线等

机场连接线:青岛、日照等运输机场连接线

港口连接线: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等港口连接线

04
“5+5+5”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5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

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尼印、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5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

5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

完善日韩、跨太平洋至美洲、经东南亚至大洋洲、经东南亚和南亚跨印度洋至欧洲和非洲、跨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等5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

5大优势空路航线组群

加密日韩、拓展欧美国际民航直航航线,探索开通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达航线,打造日韩、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5大优势空路航线组群。

05
内河航道网布局方案
国家高等级航道

一纵:京杭运河航道(含与小清河连通航道)

两横:小清河航道、新万福河航道

地区性重要航道

徒骇河、黄河、漳卫新河(德州四女寺至大口河口段)、大清河、梁济运河、郓城新河、泉河航道、洙水河、老万福河、白马河航道

一般航道

四新河航道、东平湖银山航道、东平湖老湖航道、郓巨河航道、北大溜河、蔡河航道、湖西白马河航道、西支河航道、复兴河航道、王苏白航道、刘楼河、西单-南阳航道、滕微航道、城郭河、薛微航道、微山岛航道、伊家河航道、陶沟河、侯楼-济铁物流园航道、安济河航道、东鱼河北支航道、东鱼河航道、胜利河航道、团结河航道、秦口河、挑河航道、支脉河航道、绣针河、鱼清河航道、惠河航道、赵庙-夏镇航道、洸府河航道、西泇河航道、沂河航道

06
沿海港口群项目

构建以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为龙头,烟台港、日照港为两翼,威海港、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为补充山东半岛“三主四辅”现代化世界级港口群,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优化港口功能,合理布局沿海港口集装箱、煤炭、原油、散粮、进口铁矿石、邮轮、液化天然气(LNG)、商品汽车、滚装、铝矾土等要货类运输系统重要港址

增强港口供给能力,加强新港区建设,加快老港区功能调整和升级改造。提升港口智慧绿色水平。

07
现代化机场群项目

重点提升完善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机场的枢纽功能,推进济南机场二期、胶东国际机场二期、烟台机场二期、临沂机场、日照机场、菏泽机场二期等扩建工程,实施潍坊、济宁、威海机场迁建

有序推进聊城、枣庄、淄博、滨州等新机场建设,研究布局泰安机场,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德州机场前期研究。

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构建涵盖医疗救护、应急救援、航空旅游、飞行培训、农林作业、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08
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加快建设枢纽城市、枢纽港站,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打造东北亚乃至“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推进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努力培育济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快建设和培育烟台、潍坊、临沂、菏泽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建设10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快国际性、全国性枢纽港站建设打造一批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港站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01
山东省级水网总体格局

一轴三环:以黄河为主轴的引黄供水体系,依托南水北调、引黄济青、胶东调水、黄水东调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胶东半岛片形成三个环形调水格局,是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

七纵九横:沂河、沭河、梁济运河、泗河、潍河、弥河、大沽河等7条纵向骨干河道;漳卫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小清河、大汶河、洙赵新河、东鱼河、韩庄运河等9条横向骨干河道,是全省防洪排涝的主动脉

两湖多库:南四湖、东平湖,峡山、岸堤、跋山等42座大型水库(含新建),是全省防洪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

02
重大水利基础设施
水资源配置

重点水源:老岚、官路、太平、双堠、长会口、黄山等大型水库,洪源、白云、银麦等中小型水库,留格、平畅河、母猪河、黄垒河、傅疃河等地下水库。尼山、岩马、王屋、杨家横、杏林等大中型水库增容,砖舍拦河闸等河道拦蓄工程

重大引调水: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工程。

区域引调水工程:济南市东部四库连通、烟台市水系连通、威海市河库水系连通、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德州市水系连通、枣庄市两库四河水系连通、菏泽市水系连通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区域水网工程,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

重大调蓄工程:南四湖退圩还湖工程、东平湖清淤增容工程。

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建刘家道口灌区等大中型灌区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

现代能源项目
01
能源基地布局

稳步推进鲁西国家煤炭基地建设,提升胜利油田、渤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清洁低碳生产水平,加强油气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动省内能源资源增储稳产。

加快布局省外能源基地,积极参与海外资源采购。

统筹能源应急保障设施布局,围绕能源消费中心、铁路交通枢纽、主要中转港口建设一批煤炭、油气储备基地及配套物流储配园区

支持日照、烟台、东营、滨州等原油码头建设,青岛港、烟台港等沿海LNG接收站及配套储罐和济南、淄博、枣庄、泰安、济宁、德州等内陆LNG储配设施建设,保障全省能源安全。

02
新型能源体系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海域、沿海滩涂地、废弃坑塘水面、采煤沉陷区等发展光伏发电重点打造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及黄河故道、鲁北盐碱滩涂地等规模化风电光伏基地

科学布局陆上风电,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推动“风光同场”海上清洁能源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

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胶东半岛有序发展核电,做好核电建设与丁字湾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政策的衔接,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拓展供热、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

培育壮大氢能产业,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大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一批新型多元储能基地

支持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本地平衡、就近消纳的分布式新能源发展。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适度超前布局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泛在链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有序推进5G、6G等网络建设,发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推进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2+5+N”的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加强中心云建设,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

建设济南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基地,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中国邮政国际交换局落户济宁

依托济南、青岛、潍坊等市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万物互联”。

加快建设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优先在数字经济园区、智慧化工园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

实施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加快建设时空信息、北斗定位导航服务等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综合运用实景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城镇运行数据底图。

基于“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

01
主体功能分区

结合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方向,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

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共52个,全部为国家级,主要位于鲁北、鲁西南、鲁西北、胶莱、沂沭、淄潍等平原地区,是黄淮海平原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共17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3个,主要位于泰山、沂蒙山、昆嵛山、黄河三角洲、南四湖等地区,是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

城市化地区县(市、区)共67个,其中国家级49个、省级18个,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区域,设区市市辖区,以及胶济、京沪等重要交通廊道和枢纽地区,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02
落实“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

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以济南、青岛为省域双中心,以烟台、临沂等大城市为区域副中心,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结构。

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统领,全面提升济南、青岛辐射带动作用。

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支持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打造沿海现代化建设示范带

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引领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一体发展,大力推动鲁南经济圈转型跨越,促进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形成功能互补、高效协作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

03
构建“一群双核、两屏三带、三区九田”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一群双核、两屏三带、三区九田”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一群双核”城镇空间布局。

筑牢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保育沿黄、沿海、沿大运河生态带,构筑以“两屏三带”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莱州湾、威海、日照海域三大海洋渔业集中发展区,重点保护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湖东、沂沭、鲁东南、胶莱、淄潍九大农田集中区,打造“三区九田”农业空间布局,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牢农业大省的责任。

查看山东全文:重磅!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大批项目来了

江苏省

《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江苏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苏政发〔2023〕69号):

本规划是对江苏省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本规划范围为全省陆地、内水和海域空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未来建设方向

全省主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高速铁路: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经南京至合肥段、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铁路(含如东延伸段)、沪通铁路二期、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新沂至淮安铁路、新沂至合肥铁路宿迁至泗县段、潍坊至宿迁高速铁路等。

城际铁路:上海经苏州无锡至常州城际铁路、如东经南通苏州至湖州城际铁路、苏州经淀山湖至上海城际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等。

市域(郊)铁路:南京至句容铁路西延线、南京至仪征线(含扬州延伸线)、南京至滁河线、南京至马鞍山线、无锡至江阴线、苏州经常熟至张家港线等。

普速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徐菏铁路、宿淮铁路扩能改造等。

铁路客运枢纽: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苏州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南沿江城际铁路金坛站综合客运枢纽、北沿江高铁南通站综合客运枢纽、北沿江高铁如皋西站(吴窑站)综合客运枢纽、北沿江铁路泰州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盐泰锡常宜铁路泰兴站综合客运枢纽等。

高速公路:济宁至合肥高速公路徐州至苏皖省界段、扬州至乐清高速公路金坛至宜兴段、扬州至乐清高速公路丹阳至金坛段、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苏皖省界至沪陕高速段、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南京至常州高速公路等。

公路过江通道:崇海过江通道、润扬第四过江通道、润扬第二过江通道、靖澄过江通道等。

普通国省干线:104国道八卦洲枢纽至瓜埠枢纽段、104国道睢宁城区段、104国道溧阳段、204国道常熟北段、204国道盐城市区段、206国道徐州贾汪段、233国道淮安绕城段、125省道兴化段、226省道响水段、228省道张家港南段、256省道昆山北段、259省道无锡段、344省道新沂段等。

航道:南通港通州湾港区吕四作业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盐城港滨海港区20万吨级航道工程、乍嘉苏线航道整治工程、秦淮河航道整治二期工程、金宝航线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等。

码头:南京港龙潭港区扩容码头工程、张家港海进江LNG接收站项目(苏州LNG储备中心)码头工程、连云港港赣榆港区LNG接收站项目码头二期工程、镇江港大港港区码头扩容工程等。

通航建筑物及枢纽工程: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工程、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新江海河船闸工程、芜申线下坝船闸一线船闸改造及配套工程等。

运输机场:南通新机场、淮安涟水机场、扬州泰州机场等。

防波堤: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洋口作业区环港码头区防波堤工程、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洋口作业区金牛码头区防波堤工程、连云港港赣榆港区南防波堤工程、盐城港射阳港区5万吨级航道北导堤工程等。

注:具体项目以本规划数据库所列项目清单为准

全省主要水利基础设施项目

防洪除涝工程: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近期工程、长江河口段(江苏)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京杭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新沂河治理工程、苏北灌溉总渠治理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固城湖堤防建设工程、江苏省海堤巩固工程等。

水生态修复工程:霞客湖湖荡水系连通与生态修复工程等。

水资源配置工程:江水东引完善东线工程(通榆河)、江水东引完善西线工程(三阳河-大三王河)、江海河-丁堡河整治工程、江海河接通工程、望虞河拓浚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后续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一期配套完善工程、江水东引完善水源工程(新通扬运河)等。

注:具体项目以本规划数据库所列项目清单为准。

构建“两心三圈四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三区四带”的生态屏障和“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深化落实“1+3”重点功能区,以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带圈集聚、腹地开敞”的空间开发保护思路,优化徐淮、里下河、沿海、沿江、宁镇扬丘陵五大农业片区,构建“两心三圈四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更大力度、更高质量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

  • 提高南京城市能级,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打造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的跨区域都市圈典范。突出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园区

引导苏锡常都市圈深度融合、一体发展。

  • 把握国内国外双循环建设机遇,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接轨上海、联系周边、辐射长江以北的现代化都市圈。鼓励农业空间适度规模集聚,促进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太湖丘陵生态绿心”。

  • 率先推进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建设。明确城市、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主体的城镇发展空间

“江淮湖群生态绿心”。

  • 加大力度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建设。促进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集聚,促进淮洪涟一体化发展,加强小城镇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保障。

淮海经济区。

  • 着力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推动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

构建扬子江绿色发展带。

  • 有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跨江融合发展。

加快形成沿海陆海统筹带。

  • 提升沿海港口服务能力,完善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和港口集疏运设施,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培育壮大临港新城,引导港产城融合联动,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整合打造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

  •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滨水绿地、绿道等。

努力建设陆桥东部联动带。

  • 着力提升出海通道功能,提升国际货运班列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推动连云港海港、徐州陆港、淮安空港协同建设,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

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深入合作。

  • 巩固江苏“交汇点”开放先导地位,高质量推进新亚欧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

  • 持续推进连云港港、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建设

  • 高标准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

  • 加强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协同建设,共同打造双向开放发展的现代物流“金三角”

  • 强化南京、徐州、连云港、南通等“一带一路”重要城市和重要枢纽的支撑带动作用,支持苏州、无锡、常州建成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其他地区建成特色合作基地

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 加快“上海青浦-苏州吴江-浙江嘉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 协同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区建设

  • 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支持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

  • 推进环太湖、淀山湖、沿海、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共建共治,加快崇启海、嘉昆太、青吴嘉等培育协作示范区,支持崇明东平-南通海永-南通启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鹤-苏州花桥等跨省城镇圈深度协同。支持南通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建设

  • 支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推进虹桥-昆山-太仓-相城-工业园区综合功能走廊建设,促进苏州北站与虹桥联动建设国家级高铁枢纽。高质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 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等跨省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加强重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协调,完善过江通道布局,深化长江口港航合作,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协调。

加快与浙江绿色创新协同,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

  • 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形成的大三角为主,率先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宜的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和科创走廊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绿丝带”

  •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合力推动苏浙跨省高速铁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衔接,协调京杭运河、长湖申线和乍嘉苏线等航道的疏浚改造与等级提升,做好重大市政设施通道协调和线路预控。

强化与安徽跨界协同,共建跨省都市圈。

  • 加快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跨省协调,促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溧阳-郎溪-广德、浦口-和县、江宁-马鞍山、高淳-宣州等苏皖跨界毗邻地区联动协同,共建跨省跨市毗邻合作区,探索建立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项目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机制。

  • 推进苏皖跨省产业合作,支持共建园区、合作示范区等产业载体建设和产业空间互动。

  •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两个“生态绿心”与安徽跨省协调,推动长江生态廊道、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建设,共抓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 加快推动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加强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优化完善和扩容改造提升,协调重大电力设施跨省线路衔接和通道预控。

推进与山东、河南互联互通,加速淮海经济区崛起。

  • 共同推进沛县-微山县微山湖湖西地区、丰县-山东鱼台县-金乡县-单县等苏鲁跨界毗邻地区空间协同,完善基础设施对接

  • 加强环微山湖地区、大运河流域、东部沿海地区、南水北调输水廊道、黄河流域地区等跨界水体和水利工程的环境共保、生态维护。

  • 加强苏鲁沿海港口及临港产业合作,推进以两汉文化、孔子文化、红色文化、西游文化、海滨风光、微山湖风光等区域旅游空间联动发展

  • 加强跨省高速铁路线路协调和共同建设,做好输电线网、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协调衔接和合理预控。

查看江苏全文: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苏大批项目来了

//


未完待续

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接连批复新疆、辽宁、江苏、广东、山东、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河北、山西、吉林、宁夏、海南、浙江、广西、内蒙古、贵州、青海、黑龙江、四川、云南、甘肃、陕西、重庆、河南、西藏等27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动态热点





中施企协走进企业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公益培训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赴延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党纪学习教育专题授课




近期通知







关于举办“以数治税”背景下建筑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公益讲座的通知


关于增补工程建设人力资源专家的通知

关于召开2024年(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群众性质量活动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通知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公众号:zgsgqyglxh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